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以愛發聲 對抗氣候變遷 環保署發表2014世界環境日主題影片「一個地球 一個機會」

        行政院環保署於世界環境日當天(6月5日)在臺北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2014世界環境日One Earth, One Chance;一個地球, 一個機會」影片發表會,說明我國人民在生活中落實,對抗氣候變遷,同時也介紹我國與南太平洋小島嶼友邦國家過去及未來的合作計畫,呼應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

        環保署表示, 在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持續升高所帶來的環境威脅下, 國際間共同合作保護環境, 已刻不容緩。環保署署長魏國彥在會中致詞指出, 聯合國大會宣布2014年, 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國際年, 提醒世界各國重視這些小島嶼國家因天然條件限制將遭遇的氣候變遷災難, 並期望藉由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升高聲浪, 而非海平面」(Raise your voice, Not the Sea level), 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 幫助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對抗不斷增長的風險, 尤其是氣候變遷。

        此外,這次發表會也邀請了包括諾魯、吐瓦魯、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帛琉等各國大使或代表,以及美國夏威夷州代表共同出席,齊聲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小島嶼國家所面臨的危機。而國際知名環保藝術家黃瑞芳先生、臺灣女婿加拿大籍著名藝人夏克立先生也特別受邀參與影片拍攝,並在這次會場作心得分享。

        環保署指出, 2014 世界環境日主要有四項行動主軸, 包括:「節約能源」、「減少糧食足跡」、「鼓勵綠色產業」及「清除塑膠製品」, 而我國國民早已把這些環保行動融入到每天的生活當中。因此, 環保署特別在世界環境日這一天, 推出「One Earth, One Chance;一個地球, 一個機會」影片, 讓國際社會更加認識我國民眾環保的生活態度。影片中也特別邀請吐瓦魯大使及環保藝術家黃瑞芳先生與海外環保志工吳郁娟小姐接受訪問, 暢談面對氣候變遷, 小島嶼國家如何面對與抵抗;而在片中擔任主要角色的藝人夏克立先生, 則是以一個臺灣女婿的眼光, 介紹在臺灣各個角落所發現的環保能量。

        除了發表影片之外,環保署也指出,未來臺灣將和6個南太平洋小島嶼國家友邦,持續進行各項合作計畫,包括:潔淨能源:讓每一個社區都以綠能照亮;食物安全:一個國家一個農業技術團;醫療衛生:一個國家一個行動醫療團;教育增能:與每一個國家都建立夥伴關係。此外,在這次活動中,環保署魏國彥署長也邀請與會的各國大使、代表或是地區代表,以「以愛發聲 對抗氣候變遷」合作祝福儀式,呼籲「升高聲浪,而非海平面」,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挑戰!

        環保署呼籲國際社會,當碳排放量極少的太平洋小島嶼國家,正承受其他開發國家過度排放溫室氣體而造成的災害時,國際社會與每一個地球子民,應該化關心為行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有一個機會。臺灣除了和包括小島嶼國家共同合作之外,也願意和國際社會每一個國家合作,從個人生活中做起,把力量逐漸擴散,到每個國家、每個人,在每一天,為維護一個永續的地球,一起努力。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環保署魏署長視察霄裡溪上游友達、華映二事業製程廢水零排放工程執行情形

        環保署魏國彥署長關切霄裡溪上游友達、華映二家光電廠廢水排放議題,特於今(4)日與立法委員徐欣瑩,在桃園、新竹二縣環保局之陪同下,實地瞭解二事業製程廢水零排放工程執行情形,並勘查霄裡溪水體環境。

        桃園縣龍潭鄉友達、華映二事業廢水排入霄裡溪上游, 引發桃園、新竹二縣之多年爭議。環保署為澈底化解紛爭, 維護霄裡溪水體水質及用水安全, 於101年時協調二事業提出技術可行且獲各方所接受之「全回收、無製程廢水排放」水質優化方案, 並自102年起陸續展開相關作業。執行期間桃園、新竹二縣也共同成立「友達、華映公司廢水全回收、零排放工程執行監督小組」, 每季開會追蹤施工進度, 會議紀錄均公布於該二縣府官方網站, 以取信於民。二事業應在二縣要求之104年12月31日前, 完成「製程廢水全回收、零排放」工程, 其後製程廢水將不得排放至霄裡溪。

        魏署長肯定桃園、新竹二縣共同成立公開、透明的監督平台,同時要求二事業應加速執行水質優化工程,務必在期限內達到製程廢水零排放的目標,以符民眾期待。此外,施工過渡期間二事業應維持廢水處理功能正常及穩定操作,確保放流水水質合乎標準。

        魏署長請桃園縣環保局持續加強查驗友達、華映之放流水水質,並對於二事業以外之霄裡溪其他污染源,桃園、新竹二縣環保局亦應加強稽查管制;如有違法情事,應依法裁處,以維護霄裡溪水體水質。

回應「咦!垃圾哪裡來 海岸掩埋場是元兇」

        環保署表示,海洋垃圾主要來自於陸域及海域被丟棄之固體廢棄物,因此環保署已於103年5月核定「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針對各類污染源,包括河面垃圾、污水截流站、船舶廢棄物、海漂垃圾、掩埋場封閉後管理、港區進港船舶廢棄物、非法棄置廢棄物、河川行水區廢棄物及海灘活動等,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機關確實執行各種防範及改善措施。

        另環保署針對全國22縣市轄內掩埋場週線距離海岸1公里及河岸500公尺之公有掩埋場, 已完成全面清查, 總計有102處, 依危害環境風險程度歸類4個等級, 第1級「設施損壞, 須立即改善」者、第2級「設施損壞, 已進行改善」、第3級「設施無損壞, 但有危害環境之風險」、第4級「設施輕微損壞, 無危害環境風險無須改善」。清查結果, 第1級無, 僅第2級有4場(台中市新社區、彰化縣芳苑鄉、雲林縣古坑鄉、高雄市大樹區), 環保署已於103年3月底前完成現勘查證工作, 並督促地方確實依改善工程預定進度, 完成改善工作。第4級有2場(新竹縣新豐鄉、雲林縣褒忠鄉)無立即危害環境風險, 交由地方自行監控追蹤。

        至於花蓮市海岸邊舊垃圾堆置場(環保公園)邊坡因長期遭海浪沖蝕及多次颱風,造成臨海坡面垃圾裸露,環保署已於94年補助花蓮縣政府2,159萬元辦理改善,後於101年再補助2,267萬元辦理邊坡整治防護工程,於102年6月完工,已無垃圾崩落情事。

        另報載設於環保公園旁新的垃圾場,環保署已於98年補助花蓮縣政府1,441萬元辦理邊坡石籠防護工程,以避免垃圾污染海洋。該垃圾場已於100年2月封閉,目前執行垃圾轉運工作,環保署將督促地方加強封閉後覆土以及垃圾轉運操作管理工作,以維護環境品質。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環保署預告修正「廢電子電器暨廢資訊物品回收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

        為持續提升回收處理效能,避免二次污染,並維護環境品質,環保署預告「廢電子電器暨廢資訊物品回收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修正草案。

        環保署表示,本次修訂主要重點有四,其一為通盤檢討相關專用名詞的定義,以使廢棄物清理的名詞定義明確及趨於一致;其二為考量廢物品貯存安全性,增訂分區貯存寬度及長度限制,並限縮棧板貯存之堆置高度;其三為明定處理含汞、冷媒及螢光粉之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之相關安全防護、有害物質污染防制及管理,以及提升物料之粉碎分選效能等規範;其四為對於領取本署補貼之處理機構,增訂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比率應達75%,始符合申請回收清除處理補貼的規定,進以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比率,並更健全回收、貯存、清除與處理等作業的管理。

        環保署提醒,本標準修正前已核准登記且從事廢電子電器或廢資訊物品的處理業者,若有增設設備、工程,將給予6個月的改善緩衝期限,以保障其權益,但改善期間內仍須符合修正前的規定。

        修正草案詳細內容請先參閱環保署新聞專區下載附加檔案(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index.asp)或於預告日起3日後詳載於環保署網站(網址:http://ivy5.epa.gov.tw/epalaw/)法規命令草案預告區,民眾及業者可自行至網站查閱,並歡迎各界提供意見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