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環保署澄清說明《取消細懸浮微粒動態濃度圖》報導

        針對11月18日媒體報導環保署《取消細懸浮微粒動態濃度圖》,環保署說明如下:

        環保署表示,為提昇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系統效能,日前將部分系統移至新主機運轉,其中「動態濃度圖」由於版本等因素,產生局部亂碼,本(18)日已先行修復上網。至於細懸浮微粒及其它測項的監測數據均維持正常運轉,逐時上網公開,並未受到影響。

        環保署指出,「動態濃度圖」係依監測數據所繪製的等濃度示意圖,主要用來表達各種監測數據其濃度分布的概況,並非單獨針對細懸浮微粒所繪製。由於目前的系統版本,未納入中央山脈地區,是以正檢討規劃新系統,未來將繪製更清楚的圖表和說明,在新系統上線前,現行的「動態濃度圖」並不會取消或下架。

        環保署同時表示,目前該署每天對全國進行二次之空氣品質品質預報(上午10時及下午5時),相關預報資料均公布該署首頁,其次,該署日前已經與中央氣象局會議研商,將提供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給氣象局在發布氣象時一併運用。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凝聚共識,深耕環境教育 「環境科學與工程教育研習工作坊」啟動!

        環保署為促進並落實環境教育法之執行,特委託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與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於101年11月17及18日在臺灣電力公司新店烏來訓練所,舉辦為期兩天之「環境科學與工程教育研習工作坊」,共有60位環境工程及環境教育背景之學者參加,加速了環境工程與教育領域人員加入環境教育行列,並擴大環境教育之成效。

        環境教育雖然有其定義與範疇,但不同學術背景與工作領域者慣於以其之領悟、理解或熟悉之材料與思考方式予以詮釋,因此常有不同之看法,環保署作為環境教育法之中央主管機關,特辦理此活動,期待有更多學者專家投入環境教育,成為環境教育種子教師。

        「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的教育」, 緣此, 所有能夠提供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教育活動皆屬環境教育的範疇。又環境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 也是一種公民教育過程, 其「內容」與「教育過程」均為無法偏廢之要素。長期以來, 環境工程界專長於「環境內容」, 而環境教育界專長於「教育過程」, 我國能綜合兩項要素, 進行「具有題材代表性、前瞻性與科學內容之正確性, 且符合教育原理, 具教育效果」之環境教育者實屬有限。此研習工作坊主要為培養環境工程界及教育界之環境教育種子教授, 藉由學者參與, 提出更多國家環境教育發展方向與執行方式的意見, 使我國的環境教育工作能更與世界接軌, 更符合國人需要與永續發展之方向。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環署推出環保餐館五星認證,食在環保又健康!

        隨著國人外食頻率的增加及國內觀光旅遊推廣, 餐館業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密切接觸的行業之一, 據統計國內餐館每年合計使用免洗筷46億雙、塑膠袋10億個, 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與資源的消耗難以衡量。環保署為營造環保又健康用餐環境, 15日召開「環保餐館示範計畫」啟動記者會, 將從符合環保及衛生法規、減少廢棄物、節約用電、節省用水、實施綠色採購等5個面向評估餐館業者環保表現, 評估結果以星級方式呈現, 並於該署綠色生活資訊專屬網頁公布獲得3顆星以上名單, 提供消費者參考。宜蘭縣金門餐廳及浮手作料理有限公司、蕃薯藤有限公司等業者及基隆市廚師業職業工會、澎湖縣、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等餐飲工會代表出席記者會, 在該署管考處副處長郭秀玲見證下, 連署宣示支持本計畫, 並願意提出優惠方案鼓勵民眾不使用一次性即丟免洗餐具, 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環保署管考處副處長郭秀玲表示, 環保餐館示範計畫主要針對有合法營業之餐館業者, 由縣市環保局輔導實施相關環保作為, 在環保及衛生法規部分需全數項目符合方可取得守「法」之星, 其餘減「廢」之星、節「電」之星、省「水」之星、「購」安星等有半數項目以上符合者即可取得。取得守「法」之星代表該業者確實遵守空氣污染防制、餐飲廢水污水處理等環境及食品衛生相關法規;減「廢」之星表示業者力行垃圾分類、菜單分級或落實不主動提供免洗餐具(盤)等廢棄物減量措施;節「電」之星及省「水」之星代表該業者於每位消費者身上平均耗費之資源低於同業業者, 或已進行節能、省水裝置之設備更換;「購」安星則代表該業者響應綠色採購、購買具有環境標章之產品或是使用當季當地食材以減少食物里程數。

        環保署進一步指出,取得星級認證之餐館業除了能提供民眾優良的用餐環境品質外,亦可有效降低營運成本,更能減少資源的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環保署呼籲餐館業者自即日起至12月7日前向當地環保局提出認證申請,共同累積台灣餐館業的綠色量能,培養台灣的環保餐飲文化。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推動垃圾車環保駕駛,節能減碳更環保

        環保署為推動節能減碳,今(101)年度與臺南市政府環保局合作,針對垃圾車駕駛人辦理環保駕駛教育輔導,實施結果顯示藉由駕駛行為的調整可節省油耗達7%,相當於每輛垃圾車每年可節省用油274公升,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40公斤,每年節省8,768元。有鑒於成效良好,環保署將 擴大推廣至全國各縣市所屬之環保局車輛(垃圾車及資源回收車),由環保部門帶頭,一起來推動環保駕駛,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環保駕駛」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主要是透過向駕駛人的教育宣導,以建立正確的駕駛習慣,包含避免怠速暖車、減少車上負載、注意車內空調及定期保養檢查等,達到節省油耗的直接效益。

        環保署自民國99年與和欣客運公司合作推廣環保駕駛,藉由該公司所建立的環保駕駛行為制度,驗證了環保駕駛的節能減碳成效。今年度進一步與臺南市政府環保局合作,將環保駕駛制度推廣至環保局所屬垃圾車車隊,並藉由和欣客運公司專業教練的協助,針對垃圾車駕駛人,規劃課程,並從個人駕駛行為改善、全隊駕駛行為訓練及駕駛行為減碳效益評估等三方面著手,評估專案推廣成效。

        環保署已將本年度訓練課程製作成教學影音檔,並置於「環保駕駛資訊網」(http://ecodriving.itri.org.tw/),開放下載,希望藉由本次示範運行成功經驗,於明(102)年度開始進一步推廣至全國各縣市所屬之環保局「移動污污染源稽查管制計畫」車輛(垃圾車及資源回收車),由公部門帶頭,一起來節能減碳,減少車輛污染排放量。另外,對環保駕駛有興趣者也可透過此網站取得國內外相關資訊,並參考相關資料自我訓練成為名副其實的環保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