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新世代的環境願景 對環境15年愛的期許

新聞圖片
        巴黎氣候變遷峰會相關會議將在12月初登場,環保署以時空膠囊的概念,規劃攝製「新世代的環境願景」影片,用以傳達台灣新世代對於2030年地球的願景。此影片今(30)日於台北市萬芳國小首度發表,環保署也鼓勵所有民眾,錄下自己對於2030年的環境願景及期許,上傳以網路封存。

        為了守護地球,減碳成為舉世共同的目標。在今年巴黎氣候變遷會議上,各國均會提出INDC,歐盟承諾 2030減排40%,美國則是在2025年前,較2005年削減26-28%,鄰近韓國也提出減量37%的承諾。我國於今年6月15日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中規定,必須在2050 年減排至2005年的50%以下。這項高標準承諾是盤點各種能源的組合而規畫出的。環保署長魏國彥期盼,透過小朋友的觀點,讓更多人知道環境保護不是空談,是行動與承諾,同時這一個世代能給予下一代最美好的祝福。

        由於網路科技的發達,小朋友可以藉由上網,得到課本外的知識,就參與影片錄製的小朋友來說,對於地球暖化、極端氣候以及超級聖嬰等現象,都表達憂心。新世代們對於2030的期許非常單純,希望草是綠的,天是藍的;希望仍然可以見到大片森林;希望北極熊和南極企鵝不要絕種。而令人感動的是,參與影片拍攝的學童,不因為自己是小朋友力量薄弱而灰心,他們依舊提出小小能力可以促成的改變,包括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多走樓梯少搭電梯;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甚至還有小朋友希望多參加淨山淨灘等活動。

        然而2030願景並非任何一個世代專屬,環保署希望大家一起參與,錄下自己的願景,上傳到youtube封存。這是一個長達15年的工程,期盼2030的台灣,能在全民努力下,達成減量目標,守護藍天綠地。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公民科學 社區參與」104年資訊展 環保署高科技守護臺灣環境

新聞圖片
        104年資訊展於今(28)日起展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攜手科技,讓臺灣環境更美好」為主題設展。在為期9天的展期中,展示多項高科技環保技術與產品,包括無人機環保空中巡查系統以及新世代微型空品感測器。行政院張副院長善政以及環保署長魏國彥,於開幕當日戴上虛擬實境VR眼罩,體驗環保巡查員探查污染源。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高科技產品對於空氣、河川以及污染源的監測,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資訊展環保署專區中,新一代的高科技環境守護設備將一一亮相。為了精確從制高點掌握污染源,並即時清除,環保署與空勤總隊合作,運用直升機執行「飛鷹計畫」,大範圍污染源無所遁形。而小區域則是運用無人飛行載具UAV,在環保稽查兼具深度及廣度,更具機動性。在資訊展中,環保署首度透過虛擬實境VR眼罩,提供民眾實境體驗專業環保空巡人員的空中視野,瞭解空中環保稽查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首度展出的新世代微型空品感測器,具有低成本、便利性高,多點建置滴水不漏的優勢。環保署目前在臺灣共建置了76個國家級空品監測站,這些監測站可精確掌握大範圍區域裡,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一氧化碳、總揮發性物質等數據。然而影響空氣品質因素眾多,環保署長魏國彥提出「公民科學,社區參與」的全新概念,讓微型空品感測器結合公民教育,降低對空氣品質不利的影響,新世代微型空品感測器既可補充大型監測站的不足之處,同時也能隨時提醒教育民眾。以微型空品感測器布點,加上國家級監測站,點線面兼具,緊密結合成臺灣空氣品質守護網。

        而在環保署專區同時展示智慧型水體品質管理系統,為了讓國人更瞭解臺灣水文,特別展出可互動的地形河川沙盤投影,從微觀到宏觀,透過監測精確掌控,作為水質改進的依據。守護臺灣環境,環保署採「水陸空三線齊發,點線面結合守護」,在永續的理念下,讓臺灣更美好。歡迎民眾前來創意臺灣館的環保署專區,體驗環保高科技。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紙箱變蔬菜 無患紙包裝無患子

新聞圖片
        環保署鼓勵學生提出改變產品設計創意,推動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設計理念。今年「改變設計C2C」獲獎學生作品中,雲林科技大學王玉筑同學,以無患子原料發明了市面上尚未出現的「無患紙」,將申請專利;亞洲大學吳元聖、韓少鈞、林英杰三位同學在一般紙箱內加上創意,使用後不必丟棄或堆積,埋在土裡還可種出可食用的有機蔬菜。

        過去無患子從種子生長到採收、曬果、皂素萃取後,多是被當柴燒做為有機肥料,王玉筑同學基於循環再利用的概念,把無患子經過去籽萃取後剩下無用的殼,絞碎再以天然紙漿混合製造成無患紙,並做成收納紙盒。無患紙紙材輕巧,既環保又可再利用,未來將列入專利申請,爭取商品化。

        亞洲大學三位同學看到物資紙箱在使用後被當成雜物堆積,易導致環境髒亂,他們構思研發紙箱再利用,在紙箱內做出凸型內表層結構,發現這樣的紙箱可以減輕顛簸的運送路途中對物資造成的撞擊,提升物資完整度。他們更創意地在凸型結構內加入種子,使用後的空紙箱可以攤開「種植」在土內,紙箱本身分解於土壤中,長出有機蔬菜,不僅綠化環境更可以食用。

        今年的獲獎作品還包括明志科技大學潘則寧、陳婕妤、及陳研蓁三位同學結合生日蛋糕包裝及免洗餐具,設計出可拆式蛋糕盒,以紙盒蓋著代替免洗紙盤達成資源再利用及垃圾減量的雙重效果;明志科技大學楊雅茹、郭睿駖、許菩真三位同學,利用生物可分解塑膠製造下雨天出入公共場合使用的雨傘套,將傘套底部改為伸縮式的小洞,傘套入後即能收集雨水,改良後的傘套能減少塑膠的用量,且用完晾乾能將傘套折起放入包包,重複使用。

        環保署強調,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是一種改變傳統產品或材料設計的綠色環保概念,這樣的設計理念是向大自然學習,將所有物料皆視為養分,所有材料或產品皆可不斷循環利用,達到環境永續。

企業改變設計獲肯定 邁向「零廢棄」環保目標

新聞圖片
        環保署於11月10 日舉辦「改變設計C2C」獲獎作品展示記者會,作品包括使用過後的寶特瓶仍可還原成為再生寶特瓶、全球唯一有「生產履歷」的環保紡織品,及因應戶外野餐新的休閒潮流,使用後可完全融解於大自然的清潔液及清潔用具。透過發布展示,環保署期望鼓勵民眾及企業重視產品源頭綠色設計及生產,物質得以不斷循環利用。

        改變設計活動係鼓勵業者改變傳統產品或材料設計,融入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 綠色環保設計理念,包括排除廢棄物概念、使用再生能源及提倡多樣性,從源頭設計就開始規劃使所有材料或產品皆可循環利用。C2C產品評估標準包含五大面向:材料健康性、材料循環再利用性、再生能源與碳管理、水資源管理與社會公平性,主要目的在於持續優化,選用更安全材料,使材料可安全回歸生物或工業循環,在製造時能使用再生能源,並將水視為珍貴資源,此外產品也應利於社會公平及自然系統之發展。

        環保再生 寶特瓶還是寶特瓶

        根據環保署統計,臺灣廢棄塑膠容器中超過一半的量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俗稱寶特瓶)製品。遠東新世紀公司積極投入製品的回收及再製,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同時並減少垃圾量產出及原油消耗兩大問題。該得獎產品「Pro Green 100% rPET」是完全由回收的PET再製而成,安全無毒,可用於原生材料的相關製品,包含食品包材的應用,目前美國已將此產品作為飲料瓶身使用。而生產過程中寶特瓶的清洗、製程用水、使用後段瓶片製程用水則符合可完全回收使用。

        綠色紡織 衣服也有生產履歷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研發回收寶特瓶再製紡織品「守護保健樂活系列」,含有60%的回收聚酯纖維,可以幫助關節穩定、加強支撐力,吸濕排汗纖維,行走穿戴亦不會造成不適。最重要的,每件環保紡織品,皆附有全球唯一的「生產履歷」,從環保回收收處理廠、化纖廠以及成衣出貨的上、中、下游包含整個產銷供應鏈,透過登錄站開始,經回如時間、來源、寶特瓶數量、運送車輛資料、過磅重量、檢驗人員等資料,消費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所購買的環保服飾與織品,是由多少個回收寶特瓶製作而成,感受到購買環保產品實質節能減碳的數量。

        友善環境 清潔器皿用畢回歸自然

        「清檜」戶外便攜組檜木洗碗精,是一款對環境友善的洗碗精,生物分解度高於95%且不產生壬基酚,搭配天然絲瓜絡來清潔碗盤;清洗完畢後,使用鏟土器挖掘貓洞,將清洗碗盤後的水倒入洞中,可加速分解於大自然。檜木洗碗精造型瓶身(HDPE材質)與鏟土器(PP材質)採工業循環系統,可重複使用直到產品生命終期,再依照台灣塑膠回收方式分類回收,並依回收流程:破碎→清洗→粉碎→造粒,再回到生產工廠重新製成新產品。

        環保署指出,國際上愈來愈多企業及消費者朝向「循環經濟」,企業可以減少材料及廢棄物處理成本。而透過政策推廣,希望企業及民眾共同努力從源頭減量做起,使「零廢棄」的社會環保理念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