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環保的閃耀新星-臺東縣永安社區 環保署葉副署長讚不絕口

        臺東縣永安社區今年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成為一顆閃耀動人的環境保護新星,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特於4月30日參加該社區的環境教育中心揭牌儀式,聆聽社區居民暢談如何從傳統農村蛻變成環保模範社區的歷程,對該社區投入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努力,表達高度肯定。

        葉欣誠副署長與臺東縣環保局長黃明恩及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傅錦英, 共同主持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環境教育中心的揭牌儀式, 並與永安社區鄉親們促膝長談, 聆聽社區居民暢談如何一步一腳印讓傳統農村變成現在的環保模範社區, 葉副署長也將自己從事環境教育的經驗與鄉親們分享。葉副署長表示, 永安社區的居民為了將社區朝永續經營的方向發展, 並為後代子孫營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巧妙地將當地的經濟主軸農業, 包括鳳梨、楊桃及福鹿茶, 與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相結合, 發展出當地所特有的產業與自然生態環境完美結合的獨特風貌, 交織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景象, 葉副署長直誇, 能居住在當地真是一種福氣。

        永安社區全村面積為15.1平方公里, 人口數約為1,800人, 屬於地廣人稀型的村落。該社區是由社區發展協會擔任環保工作的帶動者, 成立了巡守隊、鹿寮解說服務隊、鹿寮風火輪直排輪隊, 藉由凝聚居民的向心力, 帶動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清潔、環境綠美化、生態保護及資源回收等活動, 並開闢玉龍泉生態步道及永安自然生態園區, 讓永安社區成為一個活用在地所特有的產業與自然生態環境, 並尋找到當地居民共通情感及歸屬感的模範社區, 該社區並榮獲環保署頒發的第17屆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優等獎, 可以說是推動環境教育設施的典範, 也可以作為其他鄉鎮市學習的楷模。

        葉副署長表示,環境教育法在100年6月5日正式實施後,全國迄今有60個設施場所通過環保署的環境教育設施認證,其中不屬於政府機關的共有16個,永安社區能夠通過認證,是非常難能可貴,也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這是對永安社區的高度肯定,但同時也是責任的賦予,該社區將可提供學校師生及一般民眾一個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環境教育場所。葉副署長表示,環境教育不應僅由政府部門由上而下的推動,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由各鄉鎮市的居民自主性的參與,讓環境教育能夠真正的向下紮根,這樣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就能開花結果。

「不得檢出」不是「完全沒有」

        我國環保法規中有些污染物的管制限值文字為「不得檢出」或「禁止含有」,很容易讓民眾理解為污染物完全不存在,或檢驗值應為「0」。環保署表示,條文中的「不得檢出」或「禁止含有」,並不是實質的0,而是污染物濃度必須低於檢測儀器所能檢測的最低濃度。

        所有檢測儀器都有檢測能力的極限,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證明污染物實質濃度為0,只能說明在特定檢驗條件下,檢驗不到污染物質。譬如,很遠的距離外有一顆蘋果,很多人都在看,但可能會有少數人因為視力有限而看不到,因此認為沒有蘋果。但倘若大家都戴上眼鏡或使用望遠鏡,則可能每個人都看得到,並確認蘋果的存在。若以「聲音」的感受為例,在人類感官為「無聲」、「安靜」的環境,一旁的狗卻因能接受頻率範圍大於人類而聽到了風吹草動而吠。蘋果與聲響一直存在,並不是「0」。視覺與聽覺的敏感度差異,則是能否察覺其存在的關鍵。

        此外, 以大家熟知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為例,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簡稱 HPLC)可驗出三聚氰胺的最低濃度為2.5 ppm(百萬分之一), 低於此濃度的三聚氰胺便檢驗不出;但若改以更精密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簡稱LC/MS-MS)檢驗, 則可驗出的三聚氰胺最低濃度可降低50倍, 到50 ppb(十億分之一);若某一樣本中實質三聚氰胺濃度為200 ppb, 且選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做為檢測儀器, 結果讀數就是沒有檢出, 符合「不得檢出」的要求;但若選用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做為檢測儀器, 就會檢驗出三聚氰胺濃度為200 ppb, 而違反了「不得檢出」的規定。這告訴我們, 「不得檢出」指的就是實質污染物濃度小於儀器可驗出的最低濃度, 而不代表樣本中完全沒有污染物。

        新聞小辭典

        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

        ppb: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之一

環保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合作,共同提供紫外線資訊服務

        從今日起,環保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共同整合紫外線監測服務,提供民眾查詢全國各地(包含離島地區)紫外線「即時測報、今日最大值、歷史資料」等訊息,以掌握更完整的紫外線資訊。

        環保署表示,該署原僅在台灣本島建置紫外線監測儀器,而中央氣象局紫外線監測雖包括離島地區,但並非每縣市均設立。透過此次雙方整合,考量行政區幅員、山區觀測及重複設站等因素,全國整併後共計有34站,其中氣象局20站,環保署14站。

        環保署指出,我國紫外線監測自民國86年間起,由該署與中央氣象局分別設站觀測,並各自對外發布測值。為考量資源整合,雙方於去(101)年中起著手研商,先就紫外線指數分級名稱完成統一,並逐步規劃相關業務整合。現階段紫外線預報、儀器校驗等作業,仍由該署持續提供服務。

        相關紫外線監測資訊將於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及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taqm.epa.gov.tw/)提供,民眾可多利用網站查詢最新資訊。另環保署現有「台灣紫外線指數」、「環境即時通」App,亦將配合調整並持續服務,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聯合國今日首度召開化學品及廢棄物三公約締約方大會

        聯合國秘書處今日(4月28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整合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鹿特丹公約(Rotterdam Convention)及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三公約締約國大會,會期102年4月28日至5月10日,此次會議期間預計將有超過700名與會者,其中包含超過 125 個國家代表,以及相關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機構等。

        環保署表示, 聯合國秘書處今年首次辦理三公約合併之締約國大會, 我國環保署已依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等法規, 將斯德哥爾摩公約列管之2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列入管理, 其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戴奧辛, 臺灣空氣排放量已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至2011年底戴奧辛排放量已降至55.7 g I-TEQ, 以2002年為基準年, 減量率已達83%;另外, 巴塞爾公約部分環保署自1998年以來, 陸續公告電子電器及資訊物品類為應回收廢棄物共有13項, 回收成效卓著, 統計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即歐美通稱E-WASTE)每人每年回收處理量4.94公斤, 已超越歐盟指令所要求2012年每人每年回收量4公斤的目標值。

        環保署強調,我們都是地球環境成員,保護地球媽媽免受化學品及廢棄物危害是共同的職志,雖礙於國際現實無法以正式會員國參與,但環保署會持續利用各種可能機會向各國及國際組織宣傳我國努力成果,並積極參與主動履行各項國際環保公約,分享國際最新環保資訊給國人,以負責任的環保作為肩負起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