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河川揚塵防制工作,在環保署、經濟部水利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下完成。高屏溪附近測站懸浮微粒(PM10)年平均濃度由102年76.75微毫克/立方公尺(μg/m3)降至103年39.95微克/立方公尺,下降48%;卑南溪、烏溪與濁水溪下降12%至3%之間。懸浮微粒PM10>100之日數大幅降低,例如濁水溪由102年的11日降至103年的8日,吃飯攪砂現象已獲控制。
每當東北季風來臨,漫天砂塵影響河川沿岸居民。環保署指出,清朝「裨海記遊」紀錄東螺溪(舊濁水溪)與西螺溪(今日濁水溪)漫天砂塵的現象,造成「濁水溪揚塵,居民吃飯攪砂」的情形。為改善民眾生活環境品質,該署積極協調經濟部水利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各地方政府,以4年為期共同推動抑制揚塵各項工作。
環保署表示, 101年迄今該署完成6條河川揚塵分級、防護應變及4條河川綠色生態示範廊道規劃;水利署完成2,660公頃揚塵防制工法施作;林務局完成1,131公頃防風林新植與撫育;地方政府執行預警通報、宣傳防護與環境清理等工作,經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努力,103年懸浮微粒(PM10)年平均濃度下降,民眾陳情案件大幅減少。
環保署呼籲,當東北季風強烈、揚塵情形嚴重時,即時訊息會透過村里廣播系統或跑馬燈傳送,河川沿岸居民隨時注意採取緊閉門窗、減少外出,做好自我防護等措施。環保署表示,將持續協調各單位努力推動河川揚塵防制改善工作,以提升河川沿岸居民生活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