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經驗分享、成果豐碩

新聞圖片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舉辦的「2015 氣候變遷國際研討會:追求共同未來的行動方案」甫於6月30日圓滿落幕,透過為期一天半的會議活動,藉由臺灣、美國、日本、泰國、越南、秘魯等國家氣候變遷政策主政官員及智庫專家學者等發表專題演講,從全球環境基金及國際碳市場推動經驗談起,廣泛地就低碳發展路徑策略、「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籌劃等課題進行互動討論,除增進國內各界對因應氣候變遷作為的瞭解外,並提供我國許多寶貴的見解與借鏡。

        6月29日研討會下午第一場以氣候政策與策略為題,邀請到市場準備夥伴(Partnership for Market Readiness, PMR)計畫主持人Xueman Wang女士,就世界銀行(World Bank)協助多個開發中國家籌備INDC計畫進行分享,並以中國大陸為例,解析其INDC籌備經驗。美國Stratus顧問公司執行副董事長兼營運長Dr. Charles Herrick則以美國近期公布INDC的規劃,談如何藉由政策工具願景達到國家目標,同時透過聯邦實務案例說明,增進各國對美國氣候行動的認識。

        研討會下午第二場以氣候行動數據為主軸,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二工作組副主席Prof. Eduardo Calvo Buendía,首先介紹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暢談如何由科學證據對氣候風險進行評估,進而達成氣候調適解決方案,也讚許臺灣在相關氣候變遷研究上提出甚多貢獻。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社會與環境系統研究中心主管Dr. Toshihiko Masui則分享日本拓展低碳社會國際研究網絡的經驗,具體提出對未來低碳社會發展願景的可能規劃方向。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王國英教授則分享臺灣產官學研各界通力合作,結合長榮海運及中華航空,在全球跨境溫室氣體大氣觀測上的階段性執行成果,展現在氣候變遷基礎科學研究上的貢獻與國際夥伴合作關係。

        6月30日研討會由清華大學范建得教授報告揭開序幕,從全球氣候金融的發展與創新技術育成機制的連結談起,並就我國能源及環境領域專業技術在國際上扮演角色,與協助其他國家實務經驗進行說明,無論是在調適或減緩方面,臺灣均有能力拓展更多國際合作契機。接續由越南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低碳經濟處副處長Mr. Nguyen Van Minh介紹該國籌劃INDC的經驗與初步成果,因應氣候變遷的法制基礎架構,除了越南政府跨部門協調及分層合作外,也獲得聯合國發展計畫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 th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GIZ)的協助。

        來自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氣候變遷管理與協調辦公室氣候變遷政策與策略部門主管的Dr. Pathratipa Sansayavichai,報告泰國在氣候行動上的具體作為,規劃依據該國國家適當減緩行動(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NAMAs)來擬訂該國的INDC,以西元2005年為基準年,目標在西元2030年要減少7-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除利用生質能發電,也將透過建立永續發展的交通系統等來達成減排目標,她強調唯有政府採取實際行動,始能發揮政策預期效果。最後,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胡耀祖所長從能源及技術觀點廣為介紹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方案,包括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提升等相關政策措施、澎湖低碳島推動規劃等,並分享工研院協助緬甸建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相關經驗,強調技術研究發展與政策連結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環保署表示,為對抗全球暖化及因應氣候變遷,臺灣與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密切關注全球氣候公約諮商談判發展,並依據各國自身國情特性,執行多元的減碳政策與配套措施,以貢獻一己之力;在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將賦予我國運用具法律約束力的減量策略及經濟工具,來整合跨部會政策以落實減碳工作。本次研討會雖然已經劃下圓滿的句點,但過程中許多精彩的專題演講與會議資訊,歡迎各界有興趣人士可以逕至活動專屬網站下載瀏覽(http://unfccc.saveoursky.org.tw/2015i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