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公眾參與理性溝通建立對話、共同面對承擔氣候變遷風險

        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是全國共同的努力方向,但對於廢核與非核的期程與作法,各界仍有不同的想法與差距。除了大家多方討論的核能安全、未來能源供需結構、能源電價波動、產業經濟轉型或國際競爭力等多元課題之外,環保署表示在眾多風險評估選項內,可以參考國外經驗與作法,將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嚴峻威脅也納入考量,共同思索及面對未來減碳缺口的挑戰。

        環保署以我國未來在不同能源結構情境下,例如核四是否商轉、現有三座核電廠是否延役、替代選項若以燃煤、燃氣或再生能源的不同配比選項等,探討我國電力業可能的減碳缺口估算與消除方式(替代方案)的可能結果所示(詳如附錄),天然氣雖是低碳低價的首選但並非完全無碳,其他無碳再生能源在臺灣是否可以取得所需要的裝置容量、成本何時下降到民眾可以大量接受程度、如何搭配儲電建設及電網調度技術開發應用,都將是國家減碳缺口消除的關鍵所在。

        核四公投牽涉的科學與事實背景資訊極為繁雜, 單靠政策辯論是無法真正澄清事實。公共政策的第一階段決策機制, 是設計有利社會共識形成的政策「風險(利益)評估」與相關科學與事實背景資訊正確性發掘的公眾參與過程;這種共識結論的形成, 僅涉及政策相關背景科學與事實的正確性、有效性及不確定性的決定, 未涉及該公共政策本身要不要或如何執行的決定, 也就是將公共政策分兩階段決定的機制設計。讓公民在投票前能夠獲得關於該政策風險與利益大小與分布有關、且具有社會公信力的客觀正確資訊, 再以其價值與風險利益權衡作出個人投票的決定, 使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以科學為基礎作成的決策。

        環保署表示,日本福島事件後,德國政府邀集多方立場各異的各界意見領袖,成立獨立專責委員會來聚焦討論廢核與能源政策走向,並將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各項風險納入考量;英國政府透過與民眾互動,最終決定仍將核能與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列為減碳的重要選項,英國支持核能民眾比率不降反升。這些案例也許其最後政策決定走向並不相同,但都值得我國現階段政府部門與民間單位共同思索的部分,即是建構一個資訊正確性且具公信力的理性專業與溝通對話平台。

        秉持審議式民主的精神, 以「公眾參與, 專家代理」方式來發掘核四受質疑的所有問題後做細緻專業分類, 由各個受質疑問題的爭議各方或權益相關各方, 推薦其信任的專家組成各個受質疑問題的「專家會議」;聽取權益相關各界意見後, 經由公開討論及調查或查證, 分別找出各個受質疑問題的專業共識答案, 提供公投需要的核四相關正確科學與事實背景資訊, 有其必要性。而環保署在環境影響評估案及其他眾多爭議性議題, 已經實踐上述「公眾參與, 專家代理」的專家會議機制, 並證明其效用且受到爭議各方的肯定, 相關作業流程與會議的設計, 已有例可援提供參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