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借鏡韓國碳捕存,掌握減碳新趨勢

        國際間面對嚴峻之溫室氣體減量挑戰,無不積極嘗試各種可能減碳機會,其中碳捕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被認為對全球有兩成減量貢獻潛力。環保署於今(103)年3月19日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碳管理暨減碳技術推動策略論壇」,即邀請到韓國首爾大學Chonghun Han教授及工研院胡耀祖代理所長,分別針對韓國及臺灣之碳管理及CCS推動策略進行專題演講,計有近120名來自各界的民間團體、學者專家、政府單位及產業代表參加,場面相當熱烈。

        會中Han教授介紹韓國訂定202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為國家總溫室氣體排放基線(Business as usual, BAU)的30%, 其中電力部門需從2.66億噸降至1.87億噸, 儘管目前國際社會對於CCS技術的發展有所調整, 但韓國認為新電廠仍應為碳捕集做好準備(Capture Ready)。Han教授指出, 由於韓國與臺灣同樣為出口導向國家, 化石燃料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是能源結構中重要的組成, 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韓國在2010年宣布全國性CCS發展計畫, 並整合產官學研能量成立韓國碳捕存協會(KCCSA), 該協會對內協助政府推動碳捕存策略規劃、技術研究及示範計畫, 對外亦於國際合作事務推動上大有斬獲, 在國際能源總署溫室氣體研發計畫(IEA-GHG)、碳封存領袖論壇(CSLF)、全球碳捕存協會(GCCSI)等多個國際性或區域性碳捕存組織上, 均有實質參與並推展具體合作計畫。

        工研院胡所長則回應Han教授之觀點, 表示碳捕存技術發展亦為我國政府之推動重點, 環保署與經濟部分別成立「CCS策略聯盟」及「CCS研發聯盟」, 科技部則推動「能源國家型計畫」, 均已投入相關法規及技術發展工作。胡所長特別指出我國在去(102)年6月以水泥業應用鈣迴路捕集技術之先導示範場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對於地質封存潛能已有初步評估成果, 在再利用領域亦持續多元發展, 未來將持續推動碳捕存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及法人組織成立工作。另中鋼公司張西龍助理副總經理、台灣中油公司胡經武處長則分別表示為因應節能減碳之綠色潮流, 鋼鐵業期以效能標竿方式與國際市場競爭, 且已發展碳捕集技術;石油業則以節能及燃料替代為主軸, 並呼籲完備碳捕存相關法規及民眾溝通應為後續推動重點。與會各界普遍認為有必要儘早展開民眾溝通及示範計畫, 對於成立我國碳捕存協會以整合推動相關工作亦樂見其成。

        環保署表示,為進一步討論後續合作方向,該署於當日下午進行更深度的討論,由清華大學談駿嵩教授等數十位專家學者就臺灣與韓國之碳捕存發展路徑、法人組織推動及研究成果等主題進行交流分享,激盪出更多具體可行之方案。會議結束前,Han教授也希望未來雙方能就碳捕存技術發展持續進行技術交流,並樂見雙方建立長期連絡平台以擴大相互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