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素有「美麗的福爾摩沙」之稱,但隨著經濟、工業的發展,也導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的發生。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會將於103年5月21日(星期三)假臺北市臺大醫學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臺美土壤、地下水及底泥研習會」,本研習會共有「底泥技術應用」與「地球物理探勘」兩組分會場舉行,邀請美國環保署Werkema博士與Hayes教授,Ghosh教授,Buchak先生,Eahakos先生及國內兩位學者進行專題演講與經驗座談。
「地球物理探勘技術應用」內容首重於新穎方法應用在污染調查及整治評估之案例分析與研究,藉此互動精進雙邊技術,增進友好關係,同時開闊產官學界視野,提昇專業競爭力。
「底泥技術應用」內容首重針對不同的水體,透過模式設風險評估建立適合我國水體特性的底泥復育技術。
環保署近年來積極推動高潛勢污染場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作業, 除了應用新穎技術掌握地下污染潛勢之外, 同時發展本土化調查標準作業程序與專業整治技術, 有效偵檢出各高潛勢污染場址的污染問題並加以改善及預防, 有效阻絕污染擴散, 降低危害風險, 確實保護土壤及地下水資源。截至民國102年, 環保署已完成全臺灣90間高污染潛勢工廠的調查作業, 並督促發生污染事件的工廠進行設備修補、汰換與污染整治, 逐步邁向污染預防、自主管理及永續經驗的理想。除了場址內部調查之外, 環保署亦對於不肖業者私埋暗管與非法棄置掩埋的行為進行稽查, 如彰化電鍍廠私埋暗管事件即為具體成果, 在這些調查過程中所使用的新穎地球物理探勘技術是一項重要利器, 本次研討會藉由臺美土壤及地下水合作協議邀請美國環保署地球物理專家Werkema博士來臺交流。
另「底泥技術應用」本署特邀請4位國際專家來臺, 根據其專業領域提供研習課程, 包括生物有效性及其評估方法、水質模式在底泥復育期間與完成後的應用、最新底泥復育技術與應用時的挑戰等, 期以研習會活動, 使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底泥管理工作、環境保護專業公司、學研機構等人員提升專業經驗, 建立相關技術概念之基礎。會場備有中英同步翻譯服務, 竭誠歡迎各界踴躍參與共襄盛舉, 期望透過此次研討會吸引更多相關單位人員瞭解此新穎技術應用上的最佳時機與標準流程, 強化國人在技術應用上的正確觀念, 未來在污染調查面上能更為確實, 一同守護臺灣的好山好水。
本次活動內容豐富,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共襄盛舉,學習新穎技術並吸取經驗,提升在污染調查與潛勢評估上的專業知識,降低污染危害可能導致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