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我國政府機關、專家學者及民間單位對於海運油及化學品污染應變知識與技術, 並了解國際發展趨勢, 環保署於10月14日舉辦「2014海洋污染應變實務國際研討會」, 邀請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法國國家水域意外污染事故研究調查中心(Centre of Documentati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on Accidental Water Pollution, CEDRE)、日本海上災難預防中心(Maritim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 MDPC)、美國應用科學公司(Applied Science Associates, ASA)、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通訊與導航工程學系及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合計6位專家學者, 就國內外應用衛星遙測技術、油污染模式模擬於海洋污染事件緊急應變實務案例及蒐證調查, 與各國專家學者廣泛進行海洋污染應變技術交流。
環保署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每天有眾多的商船及漁船穿梭在四周海域進行海上作業,是國際海運的重要航道。根據統計,每天有約200艘運輸船舶進出臺灣的國際商港,將近2,500艘各型船舶經過臺灣附近海域。環保署為保護我國海洋環境,永續利用海洋資源、每年除定期辦理海洋污染防治及人員訓練養成外,並督導第一線環保同仁辦理污染應變處理處置演練,建置跨行政區域之海洋污染應變機制,以達資源共享並有效提升海洋污染防治成效。
由於海洋區域廣闊, 應變的人力與能量卻有限, 因此如何有效運用高科技提升整體海洋污染應變能量, 已是世界各國包括臺灣努力的方向。受惠於科技進步及電腦技術發展一日千里, 各種數值模式計算結果可以很快完成, 大幅縮短判釋海上溢油及廢棄物擴散趨勢所需時間, 讓決策者能夠更即時掌握污染範圍及移動的變化, 提升應變效能。而透過光學及雷達衛星遙測技術, 除可提供更精確的資訊進行數值模式分析外, 其大範圍及長時間的監測, 更是查緝海上非法情事造成海洋污染事件的最佳利器。為防止、排除或減輕重大海洋污染緊急事件對人體、生態、環境或財產之影響, 如何採取適當之應變策略、技術與除污設備, 及了解國際組織相關規範與協定, 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含法國在油污染應變現階段面臨之挑戰、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在海洋污染監測計畫之海上油污染及海事意外殘骸廢棄物偵測分析、日本油污染及有害有毒物質應變處理系統、溢油事件模擬與緊急應變管理線上整合系統之介紹、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船舶自動辨識系統)的船舶污染相關應用及我國應用衛星影像及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於海洋污染防治監測實例等, 各國與會專家學者均為此領域的翹楚, 也分享了相當多寶貴的經驗。環保署指出, 藉由本次國際研討會的舉辦, 期能強化我國產、官、學界於海洋污染防治與緊急應變之科技應用智能, 促進海洋污染防治之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 完備與提升我國整體海洋污染防治與應變效能, 以達到建構清淨海洋, 維護人民永續家園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