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雨水不亂排 逕流要處理-環保署發布「降雨逕流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技術指引」

        為減輕下雨時雨水沖刷地表夾帶污染物排出造成河川污染,環保署訂定「降雨逕流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技術指引」,提供地方政府及道路主管機關,於辦理市地重劃、區段徵收土地開發及四線道以上道路工程時,在施工設計階段就將降雨逕流污染管理納入規劃,減輕開發完成後之土地及道路降雨逕流污染,以維護水體品質。

        水污染的來源,除了事業及生活所產生之廢污水外,降雨沖刷地表所產生的非點源污染,同樣會污染河川及水庫水質。隨著污染控制技術及管理日益精進,事業及生活所產生之廢污水已可能有效掌控,各先進國家對雨水沖刷之非點源污染的控制也日益重視。以美國賓州及華盛頓州為例,在街道兩側及停車場等設置具雨水入滲及自然排水功能之透水鋪面、入滲溝、雨花園及草溝等設施,能有效減緩雨水逕流污染。

        環保署參考國內外降雨逕流污染管理方式, 發布適用於我國土地開發及道路工程之17種降雨逕流污染最佳處理設施(包括透水性鋪面、入滲池、地下入滲床、入滲溝、雨花園、入滲乾井、過濾設施、植生溝、植生過濾帶、入滲堤、綠屋頂、雨水貯集系統、人工濕地、溼式滯留池、乾式滯留池、水質過濾設備及水岸緩衝帶修復等), 及6大類管理措施(包括避免開發敏感地區、建築設施集中開發、減少場址干擾及低成本維護、減少不透水性地表、避免逕流直接聯結排水系統、於源頭移除污染源等)。研究指出, 若能收集處理降雨前30分鐘或前1.5公分雨量所產生的初期逕流, 就可有效的控制80%的非點源污染。地方政府、道路主管機關及開發單位等可就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設置之最佳管理技術, 並評估設置面積、逕流收集量及污染削減效益等, 作為施工規劃設計參考。

        臺灣雖然雨水豐沛,但是我們卻經常飽受水患、缺水與水質污染之苦。如果我們能夠效法大自然,將初期雨水儲蓄起來,使其自然地從表面入滲再慢慢的排出,則一方面可解決雨水逕流污染問題,同時可降低水患的威脅,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營造更好的生活景觀環境。環保署發布之降雨逕流非點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技術指引,不僅減污及減洪,還可營造美麗雨花園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