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環保署密切關注國際氣候談判趨勢

        今年8月全球氣溫創下百年來的新高紀錄,世界氣象組織(WMO)年度「溫室氣體公報」(Greenhouse Gas Bulletin)調查報告顯示,西元201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新高,二氧化碳濃度逼近400ppm,2014年極有可能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如何將全球增溫控制在2°C以內,將是每個國家與世界公民皆一肩負起的責任與挑戰。

        全球對氣候變遷發展的關注持續升高中,9月23日聯合國會員國及公私部門的金融、企業及民間社會等各界領袖們齊聚美國紐約,在氣候高峰會(UN Climate Summit)上提出行動與願景,期能改變現今氣候諮商談判的僵局,督促各界積極採取行動,未來在2015年12月法國巴黎氣候會議上,能催生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新協議。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全球政經矚目焦點之一,更是牽動國際政治、經貿與社會競爭板塊的核心課題,影響層面廣泛且複雜,舉凡綠色經濟及產業轉型、氣候融資與市場機制、低碳再生能源應用、能源效率提升與技術創新、極端氣候災害風險與調適復原、森林保護復育、農業糧食、水資源、公衛防疫、全球科學觀測、政府治理、公眾參與、氣候教育認知擴散等,涵蓋永續發展所需兼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各面向,也正因為其涉及各國發展競爭力與跨世代公平正義,因此全球行動進展緩慢,也讓地球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陷入危機之中。

        第一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前挪威總理布倫蘭特女士(Gro Harlem Brundtland)認為應取消化石能源不當補貼並課徵碳稅或能源稅, 透過良好的政策規劃即可扭轉情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全球超過350家約大型投資機構等, 掌握24兆美元共同支持把碳定價, 作為推動氣候行動的方法(Putting a Price on Carbon), 呼籲各國著手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 而不是消極等待國際一體的碳交易市場成形;全球各地展開的氣候大遊行, 憂心再不採取積極行動, 恐將讓脆弱島嶼國家受上升的海水淹沒, 墜入萬劫不復的處境。

        近年來環保署努力透過簽署雙邊協定、多邊合作等,拓展我國環保外交的空間,以實際行動參與國際環保工作,提升我國在國際環保領域的地位。雖因我國的國際政治處境獨特,迄今仍被排除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之外,我國長期以來一直盡其所能以實際行動呼應UNFCCC的主張和活動,透過國際合作尋求支持與奧援。

        環保署今年4月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 來訪的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馨女士(Gina McCarthy)表示支持並擔任創始夥伴, 接續也獲得重要國家與友邦的熱烈響應;環保署5月30日舉辦「氣候災變、以古鑑今」活動, 6月5日舉辦「一個地球、一個機會(One Earth, One Chance)」影片發表會, 呼應世界環境日主題「升高聲浪, 而非海平面(Raise your voice, not the sea level)」, 邀請我太平洋島國友邦參與;7月魏署長親赴吉里巴斯參加「島礁國家聯盟因應氣候變遷」國際峰會。9月29日將在臺北舉辦「第一屆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伙伴國際研討會」, 邀請美國、島國友邦及東亞國家共襄盛舉, 呼籲全球認真看待小島國家面臨氣候變遷的生存危機, 積極重視調適能力建構與政策作為。

        因應氣候變遷確是一項長期投入、具高度挑戰也充滿機會的艱鉅任務;環保署9月訪歐期間, 歐盟肯定臺灣在因應氣候變遷工作所做的努力, 期許在未來擴大國際碳市場聯結機制的發展上, 能與臺灣合作, 更是此次參訪最具體的成果之一。近期, 英法德三國駐臺代表曾共同投書呼籲我國應加速氣候立法及政策上的進度及更嚴格的能源效率標準, 願意透過資訊分享、政策交流和技術合作等方式, 來協助臺灣減碳, 並向低碳經濟轉型, 開啟了臺灣銜接國際能力與資源的契機。臺灣唯有走出去, 才能融入國際發展的軌跡, 並帶動我國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改善生態環境、增進社會福祉。

        9月23日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後,除了再次凝聚各界力量,提振士氣之外,各國各自提出行動期程。減碳力道是否足以減緩氣候變遷等,最終還是要回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談判軌道上,透過集體協商,在西元2015年底產出一份具最大公約數的新協議草案,並在2020年前經由多數國家批准後生效施行。我國即將召開第四次全國能源會議,在討論能源供給及需求的同時,如何讓公眾清楚地瞭解,我國實質減碳空間將取決於未來能源配比的選擇,各界應共同擔負起減碳責任,規劃出各方妥協的長期減碳願景,將是下階段國內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