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回應「填海造島入法,環團憂海洋淪掩埋場」

        立法院11月27日召開「資源循環利用法(草案)」公聽會,環團批評未做政策環評,就將填海造島入法,擔憂台灣四周海洋恐將淪為廢棄物掩埋場。環保署再次強調,填海造島(陸)是嚴謹規劃的工程實務技術,不是無限制地將廢棄資源物直接投入海中。環保署自100年起借鏡國際成功案例,著手規劃我國填海造島(陸)政策及辦理政策環評,已分別於臺北、臺中及高雄各辦理一場政策環評公聽會,非環保團體所指未做政策環評。

        事業廢棄物的源頭減量一直是環保署與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斷共同努力的目標, 但不論如何減量及再利用, 終將會產生須進行最終處置的物質, 因此必須規劃妥善之去處, 填海造島(陸)政策的推動, 一方面給這些廢棄資源物一個適當的去處, 也能新增國土, 符合物質的永續及資源循環零廢棄精神。在考量到環境的永續, 不破壞天然海岸線、不污染海洋生態下, 填海造島(陸)不是無限制地將這些廢棄資源物直接投入海中, 而是結合既有規劃的港務設施及已完成築堤而尚未填方的工業區, 以性質安定、無害的不適燃資源物當填方料源, 如此可減少抽砂填海, 避免破壞海洋生態, 而離岸型的造島規劃, 更具有新增國土及海岸線的功能。

        環保署為能審慎規劃填海造島(陸)政策,首創先例辦理公民共識會議、政策論壇及多場公聽會,力求政策透明公開,並傾聽民眾訴求。有關填料種類合宜性、海域生態影響等鄉親關切議題也會透過專家會議取得各界的信任。環保署擬定之政策,一向秉持資訊公開、透明,於推動期間,樂於與民眾溝通對話。